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马晓玉 部分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2023年8月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式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一棵绿意盎然的珙桐“生长”于舞台之上,并最终绽放出一颗颗如鸽子般灵动的花朵。场上,引导员们在“鸽子花”的环绕中挥舞着各代表团的旗帜,场下,各国大学生运动员欢呼雀跃。成都大运会期间,他们在成都的街头结伴而行,感受成都美食和文化,结下了友谊的种子。
那么,这棵能登上闭幕式舞台的“鸽子树”有何特别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闭幕式上的珙桐
来自千万年前的“白鸽”
登上闭幕式舞台的珙桐在海外还有一个形象可爱的名字——“中国鸽子树”。这一朵朵飞翔在舞台上的“白鸽”在人类文明中象征着和平,而事实上,这些“白鸽”的历史比我们智人的还要长得多。
早在千万年前,就已有成片的珙桐花在地球上绽放,百万年前,珙桐们还曾遍布全球,但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到来,使绝大多数地区的珙桐都灭绝了,只有部分生长在我国西南山地的“鸽子”受特殊地形的庇护,得以在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的“小环境”中繁衍至今。而欧洲等地仅发现了史前珙桐的化石。
珙桐在地球上生长了千百万年,是当之无愧的“植物活化石”之一,除了有着象征和平的文化价值和花叶优美的观赏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在6000多万年前,珙桐就存活在地球上了,所以它对于地球地质历史,植物进化和演化过程、系统发育,古气候等科研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成都市植物园科普教员刘川华说道。
据她介绍,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珙桐,目前学界已对其开展了细胞乃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对珙桐形态特征的研究、分类的研究、基因的研究等工作都在进行。”而这些研究将辅助人们更好地保护珙桐,并发扬它们的价值。
有意思的是,珙桐属其实有两个品种,一个就叫珙桐,也就是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出现的品种,另一个为光叶珙桐,它是珙桐的变种,叶片长成后背面不像珙桐般长有“细小绒毛”。由于它们长相相似,且在野外经常混杂生长在一起,因此总会被错认。
采访中,刘川华告诉了记者一个分辨光叶珙桐和珙桐的小诀窍,即观察它们的叶边。如果是珙桐,靠近叶柄处的叶边会较为明显地交叠在一起,而且叶边上的锯齿会微微向上,光叶珙桐则反之,“当然更多的区别是它的叶背的毛,但是从珙桐本身来讲,珙桐的毛也有从很少毛到密布的。”
翩翩鸽子花飞入大洋彼岸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出席会议时,欣喜地看到了引自中国的珙桐树,一问却无人知晓,心中顿时感慨万千,回国后便立即指示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研究、栽植。
其实,在20世纪以前,无论海内外,珙桐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直到1904年,第一批珙桐海外引种成功,珙桐一夜之间风行于欧美高端花园市场,并获得了由英国皇家园林协会颁发的AGM(Award of garden merit)奖。这是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给予植物的最高奖,授予在园艺观赏或应用方面有突出优点的植物。
生长在中国大山深处的鸽子花在本土鲜有人知,却何以在大洋彼岸扎下了根,其中有怎样的曲折离奇?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印开蒲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1997年,在接待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访问团时,印开蒲看到了《中国的威尔逊》一书,发现里面的地方颇为眼熟,就萌生了重走书中路线的想法。正是在这一步步的足迹里,珙桐出海的脉络也逐渐变得清晰。
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发现了大熊猫的同一年发现了珙桐。珙桐的标本被带到国外过后,为园艺公司的老板维奇发现,他认为珙桐具有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
于是他决定派遣当时年富力强且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到中国收集珙桐。1899年,时任英国驻湖北的税务官安古斯特·亨利,在收税的同时也收集了很多植物种类,并送往英国邱园进行鉴定,而后发现大概有500多种新的植物,请求派遣植物学专家来此考察。
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
得知消息后,威尔逊来到了湖北,几经辗转,他到了湖北长阳康家湾,并认识了一个叫康远德的猎户。康远德听到他对珙桐的描述后,就把他带到一个他们家族的山沟里,也正是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寻觅已久的珙桐。
康远德
“找到的过程也很有趣,那是1900年的5月19日,在找珙桐的路上,威尔逊被树枝绊倒摔了一跤,他正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在巴东找不到珙桐,还在这摔了,结果他抬头一看竟然是珙桐”,印开蒲说道。
印开蒲(右)一行来到康家湾寻找珙桐
到了秋天,威尔逊又在康远德的帮助下,收集了成百上千的珙桐的果实寄回英国,就此就把珙桐传播到了西方。
1911年,威尔逊采回的珙桐种子育成的幼苗茁壮成长,绽放出第一朵鸽子花,他成为了将珙桐种子成功采集并种植在西方的第一位“植物猎人”。而珙桐成为欧美许多城市的行道树,后来又陆续进入普通居民的庭院,成为了世界十大观赏植物之一,被西方园林人士称为“北半球最漂亮的树木”。
几代人因珙桐结下跨世纪缘分
1900年,从小便喜欢打猎的威尔逊在康家湾遇到了猎户康远德,二人一拍即合,时常一起在林中打猎,一起寻觅珙桐的身影,就此结下深刻的情谊。为了感谢康远德,威尔逊还向其赠送了两枚维多利亚时期的纪念币。
2013年,在CCTV-9频道拍摄《中国威尔逊》期间,宜昌市林业局派人去调查拍摄地点,上山时遇到下雨,碰巧遇到100年前为威尔逊带路的康远德的玄孙女康祖梅。
康远德的后人(右)
印开蒲回忆道:“他们说要找珙桐,还把照片拿给她看,她说,这不就是我们这的水梨子吗。”在后来的采访中,康祖梅还为他们讲述了康远德和威尔逊之间的友谊。“这个也是缘分,或者威尔逊在暗中保佑,因为当年康远德带着威尔逊寻找珙桐时也曾有过这样一番情景,两人还一同躲雨。”
威尔逊当初找到的珙桐
“鸽子花”将飞进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珙桐研究、保护和培植越发重视,长于深山的“鸽子花”也逐渐“飞进”城市老百姓的生活,部分大学、植物园、奥运村等地都有珙桐的身影,而就在今年春季,一株“住进”成都市植物园11年的珙桐也实现了首次自然开花。
在采访时,记者在植物园的珍稀植物园内山脚的一片树荫下见到了这株开花的珙桐,和旁边的大树比起来它有些瘦小,但其实已有几十年的树龄。
刘川华介绍,成都植物园的珍稀植物园刚开园时,它就被迁地保育了进来。在悉心调整它的光线条件、优化了它周围的喷雾系统、增加了湿度、改良了它的土壤条件后,它终于在“沉默”了11年过后顺利开花,“这说明了它适应了我们成都的土壤、生境,在成都城市里的种植应用‘未来可期’。”刘川华说道。
而沿着种植着这株“开花珙桐”旁的小路往上走,能看到在没有太多树荫遮挡的半山腰上种植着5株身形更小的珙桐。刘川华告诉记者,它们于去年被种植在此,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四川都江堰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与11年前“入住”的那3株原本生长在峨眉山的前辈属于不同的集群。
成都植物园的珙桐树
在这些“新成员”的身上,承载着刘川华对珙桐进一步走进成都市区的期望,“种植它们的环境没有了补充环境湿度的喷雾,而且几乎是全光照了。如果这5棵一直长得很健壮,就说明它在城市里生存是没有问题的。”刘川华表示,倘若之后它们能顺利开花,那鸽子花在市区绽放也就指日可待了。
除此之外,当年威尔逊寻找珙桐的宜昌市长阳康家湾还建立起了欧美珙桐原产地乐园博物馆。据创办人李茂清介绍,这个博物馆正是康远德接待威尔逊的老房子,里面陈列着其自1981年到2021年间的文字资料近百万字、图片资料近千张,成为中国濒危珍稀植物保护之窗口。而当年威尔逊赠送给康远德的纪念币,几经流转,最终也还是回到了康家湾,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