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漠上草原,碧空如洗,芳草青青。日前,彰武漠上草原马拉松欢乐跑鸣枪开跑。比赛起点位于新中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诞生的地方,途经万亩松林、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德阁山,终点在景色秀丽的德力格尔风景区。选手们一路从大漠跑进绿水青山,亲身体验生态彰武的沧桑之变。
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在防沙治沙用沙的“马拉松”赛场上,彰武人植绿不止、创新不断,把沙漠变成绿洲,带领百姓进入“绿富同兴、绿富同行”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资料图】
万亩流动沙丘变景区
夏风习习,芳草摇曳。站在欧李山观景台举目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洁白的风车随风舞动,为美丽静谧的草原带来韵动之美。就在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是县域内6座万亩沙丘之一。
历经70余年的以树挡沙,彰武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年来的5天。然而,半流动沙丘、风蚀点问题依然突出,单靠植树造林难以奏效。彰武把县委常委会会议开到沙坨子,开到治沙英雄侯贵的护林房,一次次现场踏勘、一次次方案论证,一次次推倒重来,彰武草原生态恢复区建设终于拉开帷幕,将以草固沙模式付诸实践。短短数年,白花花的沙坨子被青草覆盖,荒山秃顶被绿树掩映,草原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
随着彰武草原生态恢复区不断建设,德力格尔风景区也应运而生。湖、岛、湿地、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浓缩一处,山水林田湖草沙集于一身,游人既能看到“大漠孤烟直”的风光,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也能品味“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景区很快跻身国家3A级景区,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近5万人。
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告诉记者,生态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不断释放生态红利,造福一方百姓。
游人来了,商机也来了。民宿、饭店在周边村屯星罗棋布,美丽经济、草原经济方兴未艾。景区火了,百姓最受益。大德镇黄花村村民刘军和妻子、儿子都在德力格尔风景区上班,一家三口每年有十多万元收入。
“沙窝子”变成“鱼米乡”
一株株水稻秧苗茁壮挺拔,翩跹的水鸟惬意嬉戏,在水面荡起圈圈涟漪……在大冷镇木头营子村,依靠水田湿地二期项目,新建了近6000亩水田,使这里从“沙窝子”变成了“鱼米乡”。
彰武有两大沙源,一是科尔沁沙地南部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以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为主的风沙带,经多年接续治理,如今已全部固定,停下了南侵的脚步。二是柳河自科尔沁沙地而来,在全国河流含沙量排名中位居第二,素有“北方小黄河”之称。大量流沙导致河床升高、河道加宽,形成40万亩风沙带。
柳河出彰武入新民,汇入辽河,也把大量泥沙带入沈阳腹地。因此,在水利专家中流传着“治辽不治柳,最后必出丑”的经验之谈。
木头营子村村民对此有更直观的感受。76岁的村民赵鹏翔说,河道里全是沙子,风一刮上了岸,地里的沙子一年比一年多。
治理柳河是彰武人民的夙愿,也是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辽西北生态屏障的重要路径。
2019年,阜新市与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合作,启动总投资30亿元的彰武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水田湿地项目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引柳河中游闹德海水库富余水资源,将6万亩旱田分5期改造成水田湿地,实现夏秋季水面覆盖、冬春季留茬固沙,有效改善耕地沙化问题。
“以水含沙”是水田湿地项目的精髓要义。大冷镇党委书记刘希魁说:“引水进田以后,地会越种越肥。”
今年5月6日,水田湿地二期项目全线通水。当潺潺流水灌进田里,赵鹏翔激动不已:“住在柳河边,祖祖辈辈种的都是旱田,今后能吃到自家产的大米饭了。”
2021年建成的水田湿地一期项目,已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光是水鸟就有十多种。刘希魁告诉记者,项目所在地上三家子村,人均年收入比全镇平均水平高22%。
“留住水、含住沙、改湿地、护生态”,是水田湿地项目的初心。两期水田湿地项目形成10.4平方公里的湿地效应,可与沈阳石佛寺水库及七星湿地一起,有效遏制科尔沁沙地南部和康平、法库等辽河上游地区的风沙侵袭,减少沈阳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点沙成金”的用沙之道
当无边的绿意渐渐覆盖科尔沁沙地,当恼人的风沙渐渐平息,彰武变废为宝,“点沙成金”,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再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在彰武县北部的7个乡镇,有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上百万亩沙荒区,荒漠化治理迫在眉睫,这也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必须啃的“硬骨头”。传统治沙法是动员广大群众植树种草,但投入大、收益低、耗时长,治理进度缓慢。彰武县因地制宜,采用“光伏+治沙”新路径,以光伏建设驱动生态治理,变政府花钱治沙为市场化治理,使彰武走上生态与经济共赢、质量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排排如同“持盾军阵”的光伏组件,具有良好的挡风防风、遮光降温、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土壤修复、恢复植物生长、保护地下水源等作用。在华能彰武50万千瓦光伏复合治沙示范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光伏板下绿草如茵,板间农作物长势正旺,山鸡、兔子等野生动物在此安了家。“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光伏锁沙”一子落下,荒漠化治理、光伏发电、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多题立解。
黄沙变硅砂,是彰武科学治沙用沙探索进程中的又一次跨越。
2014年,彰武县请来中国铸造协会专家,方知彰武风积沙品质优良,是沙中“细粮”,是铸造、玻璃、化工、航天、石油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以沙为媒,彰武举全县之力变废为宝,将过去谈之色变的沙子变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硅砂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彰武因此成为中国铸造用硅砂产业基地。
沙旅游、沙健康、沙农业……“沙字号”新业态不断涌现,属于一粒沙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