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来助阵,手工艺品作奖励,赶着民俗办比赛,热闹场面兴名气……被媒体称为“世界级体验”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村BA”,对当地村民来说,是几代人坚持守护、传承结出的乡土文化硕果;对于社会各界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乡村发展样本。“村BA”这种基层活动为何有看头?从中能提取出怎样的文化振兴密码?
▲ “村BA”现场张罗 摄
01
(相关资料图)
火得有理:顺势而为
从2022年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火出圈被称为“村BA”,到今年台盘村“村BA”惊艳全网,乡村尽展风采,最有魅力的是这股“土味儿”,最高兴的是基层百姓。
有篮球必打、有场地必练、有球赛必看,打篮球是台盘村男女老少的共同爱好。篮球已是这个偏远小山乡的独特代名词,连接着几代人的情感,是村民最为认同的文化符号。
今年的“村BA”冠军争夺战场上比拼激烈,场下上万名观众把球场围得满满当当。整场“村BA”,文化元素是亮点。村民吃着火锅看球、喝着米酒助兴,啦啦队身着民族服饰,“氛围组”跳的都是苗族传统歌舞,作为冠军奖品的苗族银饰更是屡登热搜榜。“这款饰有蝶、牛、鸟、鱼等图案纹样的苗族银帽,是我们当地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的,以镂、刻、锤、缠等传统技艺精打细磨,重达1000克左右。”“村BA”相关负责人表示,台江鲟鱼、木龙舟、麻鸭、绣片等奖品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除此之外,“村BA”的强劲吸引力还来自一道“硬杠杠”:从比赛规则制定、球员资格审查到赛场气氛烘托、颁奖环节设置,都由当地群众组织。村民自发完成、自主进行的活动“土到根儿上”了,但这也正是基层文化活动的底气和优势所在。
▲ “村BA”球场壁画 受访者供图
02
火得有招:借势发力
如果说“村BA”的出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村BA”带动当地文旅发展的巨大IP效应则是事在人为的借势发力。得益于互联网传播、多视角呈现和名人互动,过去是台盘村村民闲暇娱乐的篮球运动,现在成为全网关注的文化现象。
据记载,台盘村举办篮球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每年“六月六”吃新节时,村民在农忙过后,会为预祝粮食丰收举办各种活动,篮球赛则是其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一项。2022年夏天,198支球队出战台盘村“村BA”,现场无人机航拍,全新视角让现场更具视觉冲击力,火热氛围通过互联网迅速感染了全国网友。此后,“嬢嬢打球”等对外人来说新奇的场景广泛传播,掀起网络热议,连篮球运动员姚明、马布里等也表示震撼,姚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想去贵州“村BA”现场。
随着“村BA”越来越火,有不少公司主动上门合作,提出以冠名为条件出资赞助。但当地村干部和参与活动组织的年轻人一致认为,“村BA”是群众的盛会,不是生意,篮球场要一直面向村民露天开放,不收任何门票,不做商业外租。
在贵州乡村文化振兴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生荣看来,品牌化不等于商业化,这是两个概念。基层活动可以主动借力传播、借势发力,但要高度重视村民文化权益,避免经济驱动破坏群众基础。“政府一旦挖掘出群众文化需求,首先应该着力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品牌建设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干涉群众自发的组织形式,要转变常规和传统的单向送文化思维,逐渐以资源补位达成供需对位。”王生荣还认为,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发挥群众智慧力量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引导村民在审美方式和艺术手段等方面,对传统的文化形态进行适度创新,提升乡村文化品质,让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成为现代人表达情感的媒介,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康洁认为,乡土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动能和个性特色,基层不缺文化资源,群众更不缺文化热情,只要有合适的舞台、有创意的结合点,就能燃起当地百姓的激情,触发人们对本村本地文化的认同,进而产生自办文化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行动。比如,河南的“乡村文化合作社”就是致力于将散落乡间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采取政府引导、新乡贤返乡创业、文化能人带动、跨界深度融合等模式,实现从“一盘沙”到“一团火”的发展。
▲ 河南“文化大叔”志愿服务团队 受访者供图
03
火得有道:守势靠“村”
基层文化活动坚持姓“村”、保持公共属性是长效发展的关键。要让群众买账,就得把发言权、评判权交给群众。
“村BA”映射出的乡村文化振兴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包括基层文化活动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方法和思路的变化,值得深思。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兆泉认为,首先要注重初心与本源,初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本源则是立足区域文化底蕴和特有人文生态环境。要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鼓励农民以自我组织、自我教育等方式,让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乡村文化振兴更具乡土味儿;再者,要注重传统与时尚,树立守正创新的理念,推动本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元素、赋予新色彩,让新生机成为新乡愁,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尤其重要的是,要注重问需与问计。群众不仅是精神文化的享受者,更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者,所以,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问群众的需求,更要向群众请教,寻找实现需求的路径。”李兆泉还提出,要注重点单与服务,在送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种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工作者的角色在变,政府职能也在变,在引领风尚的同时要更加强化服务意识,要入心入情,引发农民群众的共鸣,连接人民群众的共情,形成合力建设的共识。
实践证明,乡村文化振兴的“根”与“魂”在民间。在基层文化工作日益深入、基层文化活动数量激增的今天,农民群众高涨的积极性、创造性背后都有一份挚爱与荣耀,向心力由此增强,建设和美宜居乡村的主人翁意识也由此展现。以“村BA”为例,乡村文化活动要办得合民意,还要顺民心,更要从群众发自内心的喜爱中寻找灵感,让乡土文化自然嵌入其中。
2023年5月29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从“村BA”看乡村文化振兴的底层逻辑》
↓ ↓ ↓ ↓ ↓ ↓ ↓ ↓ ↓
标签: